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zhàn)爭之一,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參戰(zhàn)國家達33個,投入軍隊超過7000萬人,15億人被卷入戰(zhàn)爭,有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問題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導火線起因是什么?接下來助學號教育網小編帶來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導火線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事件是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fā)生,這一天是塞爾維亞的國恥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
1、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打破了原因的歐洲平衡。
2、美國農業(yè)出口和工業(yè)崛起,使得各國開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矛盾。
3、主要工業(yè)國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需要擴大市場,或者消滅對方的產能。
4、一些國家,尤其是德國,出現(xiàn)社會帝國主義的特點——采取對外強硬政策來確保國內穩(wěn)定。
5、巴爾干地區(qū),俄國與奧匈帝國矛盾激化——斯拉夫人的騷動,民族主義興起,大國已經難以控制危機。
6、法國和德國的長期矛盾。
7、19世紀末期存在著所謂的“中等強國的危機”——兩極格局的加速推進,使得中歐集團不得不冒險挽回局面。
薩拉熱窩事件介紹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一次軍事演習。演習在奧匈帝國控制的波斯尼亞舉行,并以鄰近的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塞爾維亞的一個秘密組織派出了多名殺手,埋伏在薩拉熱窩市內,準備行刺。
演習結束后,斐迪南夫婦乘坐敞篷汽車進入市區(qū),一個刺客向汽車扔了一個炸彈,但僅僅擦傷了斐迪南。
當斐迪南夫婦的汽車行駛到一個拐角處時,另一個秘密組織成員,年僅19歲的普林西普立刻沖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結果斐迪南夫婦雙雙斃命,普林西普被捕。
薩拉熱窩事件歷史背景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斗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協(xié)約。
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南部,瀕臨地中海,這里長期受土耳其人的統(tǒng)治。19世紀以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巴爾干地區(qū)的一些國家相繼獨立。由于這里主要居住著南部斯拉夫人,與俄羅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國是打擊、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爾干半島各國與俄國有著密切聯(lián)系。20世紀初,奧匈帝國開始加緊染指巴爾干地區(qū),特別是力圖阻止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同塞爾維亞合并,波黑當時還是土耳其統(tǒng)治下的兩個行省。
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帝國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guī)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熱窩巡視。
奧匈帝國的這一行動,大大激怒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黑手社”和波斯尼亞當?shù)氐拿孛苊褡逯髁x團體“青年波斯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
薩拉熱窩事件歷史影響
1、間接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導火線。
2、導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斗爭中,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協(xié)約。
3、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fā)生尖銳的矛盾。
4、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大肆活動,散布沙文主義情緒。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zhàn)爭辯護,宣傳戰(zhàn)爭可以解決人口“過?!眴栴},挽救工商業(yè)危機,甚至宣稱戰(zhàn)爭能對人類起“優(yōu)生”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底為什么會爆發(fā)?
01、德國崛起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和法國在工業(yè)、經濟和軍事上都處于主導地位。然而,這種統(tǒng)治地位在1871年德國統(tǒng)一后不斷受到挑戰(zhàn)。德國經濟增長迅速,其生產和出口迅速趕上了英國和法國。
德國對現(xiàn)代工業(yè)進行了大量投資,比如電氣和化學工業(yè),并很快就從中獲得了回報。此外,德國在紡織業(yè)也正在成為新的領導者。從法國吞并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之后,德國的煤炭產量得到了提高。計劃修建的柏林-巴格達鐵路將把德國和波斯灣的油田連接起來,這讓它的競爭對手感到緊張。到了19世紀末,德國已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并擁有著一顆成為全球強國的雄心。
02、法德戰(zhàn)爭影響
1870-1871年爆發(fā)的法德戰(zhàn)爭,也稱為普法戰(zhàn)爭,是由普魯士領導的德國國家聯(lián)盟對法國之間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給法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失敗,結束了它在中歐的統(tǒng)治地位。這也標志著由普魯士領導的統(tǒng)一的德國的出現(xiàn),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基成為德國皇帝。
作為戰(zhàn)敗國,法國不得不接受1871年《法蘭克福條約》的條款,該條約要求法國在五年內支付50億法郎的黃金作為戰(zhàn)爭賠款。更丟臉的是,法國被迫割讓鐵礦石和煤炭資源豐富的軍事戰(zhàn)略要地——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德國對這該地區(qū)的吞并,極大地傷害了法國人的自尊心,激起了人民的復仇欲望。因此,法國收復阿爾薩斯-洛林的決心,以及德國作為全球大國不斷升級的野心,成為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為兩國之間再度爆發(fā)戰(zhàn)爭埋下了隱患。
03、軍國主義抬頭
軍國主義的理念是,一個國家應該保持強大的軍事能力,并積極利用它來保衛(wèi)自己或謀求國家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幾年里,幾個歐洲國家的執(zhí)政政府受到軍國主義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該國的軍事領導人能夠為政治領導人出謀劃策,影響國內政策,并要求增加國防和軍備開支。
隨著競爭加劇、政局不穩(wěn)和信任缺乏,歐洲各大國開始迅速擴張自己的軍隊,謀求對歐洲統(tǒng)治的主導地位,這直接導致了“軍備競賽”。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德國曾試圖建立一支足以令英國黯然失色的海軍,而英國則努力發(fā)展自己的軍力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德國發(fā)展了一套動員系統(tǒng),能夠迅速動員人們參戰(zhàn)。而俄羅斯和法國還將許多人訓練成非現(xiàn)役軍事后備力量。此外,軍備競賽的巨額開支,促進了軍事技術的發(fā)展,更具殺傷力和毀滅性的武器層出不窮。
04、帝國主義對非洲的爭奪
帝國主義是一個國家建立對另一個國家或土地(殖民地)的控制,并利用其人民和資源來充實和增強自己的制度。英國對印度、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廣大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全球力量。19世紀晚期,非洲是“新帝國主義”的土地,直到1870年,只有10%的土地處于歐洲的正式控制之下。當?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開始時,這個數(shù)字將增加到90%。
德國很晚才加入殖民地的競爭,卻發(fā)現(xiàn)所有最好的領土和重要的海上高速公路都已被英國、法國和其他國家所控制。在19世紀末的“非洲爭奪戰(zhàn)”中,德國吞并了納米比亞、喀麥隆、多哥蘭和坦噶尼喀。他們不斷努力把西南殖民地和東部殖民地連接起來。這對英國從大陸南端的開普敦殖民地向北擴張產生了威脅。殖民地對于制造商的投資、資源、原材料和市場都是必要的,歐洲各國在保護這些市場和尋找機會擴大市場方面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05、激烈的民族主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許多歐洲國家的公民,特別是殖民列強,都深信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具有文化、經濟和軍事優(yōu)勢。這種民族主義的狂熱意味著領導人和媒體夸大了本國的重要性,對其他國家極盡嘲諷之能事。政治家和媒體都助長了這種心態(tài)的滋生。煽動性的言論在小報上屢見不鮮,民族主義思想在文學、藝術和音樂作品中也很常見。
歐洲列強們對自己的軍事能力有一種錯覺:英國人贊美自己的海軍,德國人對自己的能力表現(xiàn)出充分的信心,而俄國沙皇相信他的帝國是由上帝任命的,并受到歐洲規(guī)模最大的常備軍150萬人的保護。而且,他們自己的國家總是正義和公正的,而其他國家則是狡詐、邪惡、落后和好斗的。這種扭曲心態(tài)的結果是,他們對自己國家的信心爆棚,認為在全球競爭的時代,戰(zhàn)爭是正當?shù)?,也是取得進一步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此外,民族主義在巴爾干地區(qū)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在那里,波斯尼亞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和馬其頓人等少數(shù)民族,渴望從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等大帝國那里獲得政治獨立。這些組織大多由俄羅斯人支持,他們破壞了東歐的穩(wěn)定,使其成為一戰(zhàn)前的政治權力中心。
06、媒體宣傳和侵略文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的幾年里,歐洲的媒體和文學充斥著民族主義和宣傳,對民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做最好的人,擁有更優(yōu)越的文化、言談舉止和軍事力量”的說法受到了公眾的熱烈歡迎。
德國人在建立自己的故事,宣傳自己的利益。在他們口中,英國人被視為“貪婪”、“虛偽”的代名詞,象征著對金錢的癡迷,因此它成為戰(zhàn)前德國媒體的熱議目標。這種媒體宣傳在整個歐洲都很普遍,是激發(fā)民族主義熱情和支持戰(zhàn)爭觀點的主要催化劑。此外,《紐約時報》撰寫的大量材料為他們對其他種族的種族定性火上澆油,進而導致了仇外情緒。許多小說,其中一些是暢銷書,激起了人們對假想的外國列強入侵的想象和焦慮。這些故事后來被歸類為“入侵文學”。
07、巴爾干半島的政治
巴爾干半島指的是四大洋之間的區(qū)域。這四大洋包括黑海、地中海、亞得里亞海和愛琴海。在19世紀后期,歐洲東部的這個地區(qū),包括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和波斯尼亞等國家和省份,是一個政治不穩(wěn)定和沖突的地區(qū)。當時,這一地區(qū)是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領土,各民族為爭取獨立而斗爭。此外,這一地區(qū)因其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性而引起各大國的極大興趣。
與斯拉夫人有文化聯(lián)系的俄羅斯在該地區(qū)奉行泛斯拉夫人外交政策,支持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這也符合它從黑海進入地中海水域的目標。英國人想要阻止俄國人實現(xiàn)他們的目標。因此,他們支持奧斯曼帝國的延續(xù)。奧匈帝國也是如此,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實體的聯(lián)合體,而奧斯曼帝國的崩潰可能削弱了它。法國希望加強其在該地區(qū)的地位,而意大利則希望阻止任何主要海上強國進入亞得里亞海。而德國人則把奧斯曼帝國視為他們未來的殖民地。因此,該地區(qū)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干半島緊張的政治局勢不斷升溫,最終導致了1912 – 1913年間的巴爾干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瓦解了奧斯曼帝國,并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奠定了基礎。
08、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
在動蕩的巴爾干地區(qū),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在20世紀初日益高漲。1903年一位更親俄的新國王上臺,對奧匈帝國構成了威脅。這導致了鄰國之間的仇恨和1906年的“豬戰(zhàn)”,在這場戰(zhàn)爭中,貿易邊界被關閉,主要影響了塞爾維亞向奧匈帝國出口的豬。此舉還增強了塞爾維亞在波斯尼亞問題上的民族主義野心,波斯尼亞是通往亞得里亞海的貿易出口。
1908年,巴爾干地區(qū)的局勢在所謂的波斯尼亞危機中惡化,當時奧匈帝國宣布吞并原屬于奧斯曼帝國主權范圍內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1914年6月,一個名為“黑手”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恐怖組織派人暗殺奧匈帝國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1914年6月28日,在訪問薩拉熱窩期間,大公和他的妻子被一位名叫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亞塞爾維亞人暗殺。這引發(fā)了一場政治危機,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09、七月危機
“七月危機”指的是1914年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后的七月間發(fā)生的一系列外交事件。事件發(fā)生后,6月29日至7月1日,奧匈帝國在維也納舉行了一場辯論,想要對塞爾維亞進行打擊。它指責塞爾維亞策劃了這次暗殺,聲稱塞爾維亞暗中支持奧匈帝國領土內的南斯拉夫民族主義。然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背后的強大支持者俄羅斯帝國持謹慎態(tài)度。因此,它開始向自己的盟友德國尋求保護。
7月6日,德國向奧匈帝國開出了一張“空頭支票”,承諾對其進行無條件支持。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后者停止在塞爾維亞境內的一切反奧宣傳,并允許奧匈帝國對大公之死展開自己的調查。7月25日,塞爾維亞回應說,除了一項要求外,他們接受了所有要求。盡管如此,奧匈帝國還是斷絕了與塞爾維亞的外交關系。第二天,英國提出舉行調解會議,但德國和奧匈帝國對他們的提議不予理睬。兩天后,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
10、國家聯(lián)盟
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聯(lián)盟,其中許多是秘密的,被認為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原因。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充滿競爭,政治環(huán)境也不確定,這種國家之間的聯(lián)盟有助于保持微妙的力量平衡。雖然聯(lián)盟最初是作為防御機制而建立起來,但這也意味著任何重大的政治爭端,將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大規(guī)模的沖突。由于擔心俄國在1878年對土耳其的勝利,德國和奧匈帝國在1879年結成了兩國聯(lián)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形成了三國同盟。
1894年,法國與俄羅斯結成了法俄同盟。1907年,英國和俄羅斯簽署了《英俄公約》。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協(xié)議后來被稱為三國協(xié)約。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zhàn)后,同盟制度立即生效。這導致德國在7月30日對俄羅斯宣戰(zhàn)。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zhàn)。隨后,德國入了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zhàn),并按照已有75年歷史的《倫敦條約》的約定,承諾支持比利時。最后,在8月5日,奧地利對俄國宣戰(zhàn)。至此,由于聯(lián)盟制度,所有的大國很快都加入了這場沖突,并將其升級為一場世界大戰(zhàn)。(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